隨著內卷時代的到來,各行各業毛利額削弱,各項運營成本不降反增。在此背景下,資金管控能力顯得尤為重要。資金流貫穿企業運營的全生命周期,是連接業務活動與財務結果的核心要素,是業財融合的“硬紐帶”,所以建立業財一體化資金管控模型,實現資金管控從被動的“事后核算”轉向主動的“事前引導、事中控制、事后優化”,確保業務增長與財務穩健動態平衡,是企業實現精細化管理、提升運營效率、控制風險的核心手段。
一、事前引導:“業務-資金-財務”模型搭建
以預算管理為起點,業務端根據年度經營目標,制定銷售計劃及費用預算,明確具體業務活動的資金收支情況;財務部根據業務預算編制資金收支預算,反推業務可行性,也就是明確資金管控節點;當業務回收期超出可承受的流動性底線時,提前預警并要求業務調整策略,形成一套資金預測管理模型。
二、事中控制:動態化過程監管
通過資金流串聯業務與財務,一方面,財務部可實時監測現金流入流出平衡,將資金流動性風險傳導至業務端,提前采取措施規避風險;另一方面,業務風險也可通過資金流快速傳導至財務。例如,銷售端簽訂的低毛利合同,可能導致“有收入無現金流”;采購端集中支付大額預付款,可能引發短期償債壓力。由此財務端可將資金風險防控指標嵌入到業務審批流程,業務端在決策時主動評估資金影響,如訂單利潤率、回款周期等。
該過程需要業財協同、目標一致,加強溝通協作,并利用數字化技能,如數據分析、財務建模等方式,打通業務數據(訂單、庫存)與財務數據(付款、回款),實時預警異常指標。提升資金預測與風險分析能力。比如:應收賬款超期未收回,如設定信用期為60天,超期10天觸發預警;存貨周轉率低于行業均值,提示庫存積壓風險。
三、事后優化:風險閉環管理
根據資金監控結果與環境變化,除了通過制度、流程、工具等手段降低風險發生概率或影響程度,還需定期復盤資金風險事件,完善風控策略。結合自身行業特性與業務模式,持續完善閉環管理機制,適應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。
通過以上路徑,企業可將資金管控從財務部門的“獨角戲”轉變為全員參與的“協同戰”,通過數據驅動、業財協同與流程優化,最終提升整體運營效率與抗風險能力。唯有如此,企業才能在精細化管理中提升韌性,穿越經濟困難期,行穩致遠。
(財務部 楊志霞)